丰富的体育器材让孩子们撒了欢儿“你们送来的体育器材是孩子们眼里的宝贝,不仅能强健他们的体魄,还能让他们感到纯粹的快乐和久违的温暖。很多孩子是留守儿童,他们童年的这一抹彩色记忆是你们带来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碾子沟村校长段海龙这样说。
10月10日,由河北省体育彩票管理中心(简称省体彩中心)和燕赵都市报共同发起的2019“公益体彩快乐操场”大型公益活动来到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两所小学,为孩子们送来了足量的体育器材。活动特邀嘉宾河北祥篮青年队助力教练吴梓博、承德蓝天救援队副队长唐辉给孩子带来了精彩的体育课和安全课。
碾子沟村小学是一所寄宿制小学,有116个学生,来自于周围6个村子。碾子沟村二年级班主任王素雯告诉记者,“这里的不少学生来自于单亲家庭和留守家庭。带他们的老人因为手头拮据,几乎没给他们买过锻炼身体的物件。学校体育器材也很匮乏,大课间和体育课的活动以跑步为主,孩子们看到这么多好玩的,可都乐坏了。”
宋俊杰是个看起来有点腼腆的男孩,但是他摸到篮球的时候,欢欣得像只小猴子。“我最喜欢篮球了,但是长这么大摸球的机会太少了,现在我恨不得抱着它睡觉。”
杨悦最喜欢的是可以跟同学们一起玩大跳绳了,她说:“大跳绳甩起来的时候能容十几个人在里面跳,好热闹,也好开心完美体育官方网站。”
还有不少同学喜欢足球、板羽球、乒乓球、呼啦圈、象棋、跳棋等,他们抚摸着崭新的兵乓球台、小学生用篮球架、高低杠、山羊、大体操垫等爱不释手。
克勒沟太平地小学有150名学生,都是本村的,他们的父母多数陪伴在身边,以种地为生,家里都不富裕。一年级老师王丽会告诉记者:“学校之前只有一个篮球架,孩子们实在抢不着,就到学校自己做的简易篮球架下玩篮球,但是因为尺寸不规范,玩得很不过瘾,这下好了,一下子送来了18大箱体育器材,想玩啥都有。”
记者看到太平地小学几名同学来到了乒乓球台前挥拍,一下子聚拢了好几个观战助威,这些观战者喊着:“开始比赛了,输了的下台,我们还等着呢。”
当看到两个小学260多双乌溜溜的眼睛盯着各式各样的体育器材看的时候,记者仿佛看到了日后人声鼎沸的快乐操场,仿佛看到了日后快乐操场上那些冒着热气的小脑门儿,仿佛看到了他们一天天结实起来的小身板儿。
河北祥篮青年队助力教练吴梓博身高有一米九三,当他站在两个小学的孩子们面前时,好多孩子好奇他怎么长这么高。小吴的话题就此打开了:“你们要记住我接下来要说的投篮的几个技巧,并按我说的完成投篮动作,你们要表现好的话,我把我长这么高的秘密告诉你们。”
孩子们顿时鸦雀无声,都竖着耳朵仔细停小吴传授投篮技巧,因为他们知道,眼前的这位大哥哥曾获得全国青年联赛第一阶段大石桥赛区最佳球员,平日里只能在电视里才能见到这样的运动员啊。
吴教练讲完后,孩子们似乎拿到了秘诀,一个个兴冲冲地往篮球架前跑,按照他教的方法投篮,篮球似乎比之前要听话一些。“进球,进球。”充当啦啦队的同学也很给力。进球的孩子好像中了大奖一样开心。吴教练在旁边因势利导:“长期训练才可能有好的成绩,要打好球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长大个子也得长期锻炼,我可是从几岁就开始打篮球了,另外还得多吃饭,不挑食,平时多磨练意志品质。”
体育课上完后,承德蓝天救援队副队长唐辉又给同学们上了一堂安全课。他请几个同学上台,与他一起表演了争抢一本图书演变的校园暴力情景剧,他告诉同学,校园暴力有时候就在身边发生,要做到“不施暴,不忍暴”。遇到暴力事件,要学会如何解决。
省体彩中心工作人员看到碾子沟小学原有的体育器材只是矮小的压腿杠时,眼睛里都飘过一丝酸楚,听到碾子沟小学、太平地小学小朋友介绍,这里的“阳光体育一小时”的活动内容只是丢沙包、丢手绢、老鹰捉小鸡、跑圈时,那丝酸楚又从他们的眼睛里飘过。
省体彩中心市场部主任常守成在碾子沟小学,亲自为孩子们安装好了乒乓球台,认真地拧好了每一个螺丝。这时候,他跟孩子们一样快乐,孩子们马上就能在乒乓台前拼杀腾挪了,怎么能不让人兴奋呢。
常守成仔细询问碾子沟小学领导,新送来的两个乒乓球台放在哪里,当他听说是放在室内时,开心地笑了,“你们这里风大,放在室内好,利用价值更高。”
面对一张张稚嫩的笑脸,常守成希望把体育精神植入孩子们的内心,他告诉孩子们,如果只是成绩好,身体像豆芽菜,将来是难以担负起建设国家重任的。他讲述了自己几十年来坚持锻炼的经历,希望体育能够伴随孩子一生,给他们的人生带来无尽的收获和财富。
在太平地小学,每一个班级的孩子都有一片自留地,一年级的孩子种了小麦,二年级的孩子种了土豆,三年级的孩子种了大豆,孩子们负责播种、浇灌、施肥、收获的每个过程。常守成看到后很欣慰,他说,热爱劳动,热爱体育一样,在中小学生中都是十分值得提倡的,劳动和体育都是愉悦身心的,都是有益于强身健体,健全人格,磨练意志,增强合作精神的。有些学校跑偏了,唯分数论,这种偏颇应该尽快被纠正过来。
常守成说,由省体彩中心和燕赵都市报共同发起的“快乐操场”公益活动自2011年启动后,已经走进了300所农村小学,为孩子们送上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