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场馆-智能场馆-智慧场馆:体育场馆演进之路建筑领域不断发展,智慧建筑逐渐兴起,与之对应的体育场馆也经历了从传统到智能,再到智慧的演进发展。
传统体育场馆主要服务于体育赛事和健身活动,功能相对单一。当时,场馆主要运营模式较为固定,仅能满足基础需求,存在利用率低、效益提升困难、社会开放度不足、民众参与度不高等问题。例如,奥运会改造前的北京工体,就是传统场馆的典型代表。场馆设施陈旧,能源消耗大,且功能单一,难以适应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随着人们对场馆内外信息交互、安全性、舒适性、便利性和节能性要求的提高,智能体育场馆应运而生。运营理念更新、场馆效率提高、建筑适用性提升、使用成本降低,成为其相较于传统场馆的核心优势。
2005年全国十运会主会场南京奥体中心,是首个具备完整场馆智能化规划的场馆案例。同年,《体育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在住建部正式立项,标志着智能体育场馆时代的开启。智能场馆借助科技手段和设备设施升级,实现了如信息高效传递、智能安防等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人们对场馆智能化的需求。
2016年,AlphaGo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标志着人工智能元年的开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智能场馆向智慧场馆升级,智慧场馆成为更依托海量数据的“生命体”。它能够分析和学习大量数据,并进行自我成长,以用户体验为发展重点,更关注用户服务、感受提升、环境友好和节能等方面。
2018年落成的苏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是智慧体育场馆的早期探索者。它在前期规划期间明确要求应用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同年,《智慧体育场馆系统工程技术规程》正式立项编写,标志着智慧体育场馆时代的开始。
智慧体育场馆由智能体育场馆发展而来,二者存在明显区别。智能场馆以技术为单一驱动力,随着科技和设备升级被动提升场馆功能,如同具备简单思维和模仿能力的“机械体”,只能根据指令行动。
而智慧场馆在技术驱动基础上,结合人文元素完美体育,融入成长与学习理念,能在场景中自主适应与学习,主动提升场馆功能。它更像成熟的“生命体”,具备大脑般的自主分析能力,可依据大数据分析,在相应场景下自主寻求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