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绒服贵不怕 冲锋衣军大衣火爆出圈日前,“羽绒服涨价把市场让给了军大衣”的话题登陆热搜。更早之前,“国产羽绒服卖到7000元”“羽绒服何时卖到五位数的”也相继引发关注。今年冬天,羽绒服越来越贵成为网友讨论的热门话题。
淘宝相关数据显示,冲锋衣品类在大促抢先购首日销售同比提升近100%。此前,几个东北大学生组队穿着军大衣走进教室也获得上百万人的点赞。最近随着重庆迎来降温,军大衣也火到了重庆校园。
11月27日,记者实地走访重庆观音桥、财信中心等多个商圈,发现大部分主流运动品牌门店和快时尚品牌门店,羽绒服售价多在千元级别,且铺货较多。
根据实际打探情况,商圈售卖的大多数羽绒服填充物为鸭绒和鹅绒,填充量在70%~90%不等。根据品牌不同,长款价格大多2000多元不等,中短款价格也在1000元左右,除部分填充量较少的轻型羽绒夹克外,极少低于1000元。
商圈之外的小服装店,则明显价格略低。记者走访了多个位于观音桥步行街的非品牌服装店,其中,90白鸭绒(含绒量90%)的羽绒服售价599元左右,95白鸭脖绒(含绒量95%)的羽绒服售价799元左右。
“羽绒服售价主要受成本、品牌、消费水平影响。”重庆市纺织服装联合会专家陈尚福表示,羽绒服成本主要是“料工费”,即原料、人工费和工厂日常运营费用,其中原料又包括面料和填充物等。料工费的整体上涨,是羽绒服涨价的主要原因。
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1月,市面上常见的90白鸭绒(含绒量90%)单价是每吨34.8万元,90白鹅绒(含绒量90%)的单价达到每吨67.8万元,比两年前上涨了接近20%。
“做羽毛的不赚钱,做服装的赚钱。”在江苏从事羽绒服生意的司女士看来,许多差价在几百元的羽绒服,面辅料成本差不多,品牌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绒的质量是否更有保证。“但现在很多羽绒服要做高端市场,除了设计得好看,也会在面辅料材质上下功夫,比如更防风,更有科技含量。”司女士认为,曾经的羽绒服面辅料只有尼龙、锦纶、春亚纺、涤塔夫等,目前也发展出更多特种面料。
百度指数显示,今年以来,冲锋衣日均搜索指数超过1250,反超羽绒服。京东数据也显示,今年以来冲锋衣成交额同比增长165%,“双11”期间(10月20~25日)冲锋衣成交额同比增长200%。其中,尤其以包含硬壳和内胆的“三合一”更受追捧。除了常见的防水、防风、透湿性能之外,它也适用于冬季的防寒保暖,将冲锋衣的使用期从春秋拉长到春秋冬三个季节,成为年轻人的冬季“保暖搭子”和“穿搭利器”。
记者实地打探发现,除了不少专业性较强的运动品牌门店外,快时尚品牌门店也有售冲锋衣,且颜色、款式更丰富。相较于羽绒服,冲锋衣的价格更低,基本在千元以下。
军大衣的价格则更加“亲民”,网购平台售价在55元~187元不等,最热销的一款显示已售出6万+件。
“相比北方,重庆还不算太冷,感觉没必要穿羽绒服。”雷女士刚从某快时尚品牌店购买了一件冲锋衣,折后花费369元。
“现在‘露营风’很火,不少品牌都开始出冲锋衣了,设计也好看,而羽绒服设计空间比较小,来来去去只有几个款式。”此外,雷女士认为,冲锋衣一般采用防水面料,清洗比较方便,而羽绒服很难自己在家清洗。
“虽然冲锋衣和军大衣流行起来了,但羽绒服市场依然很难式微。”陈尚福说,羽绒服不仅是装饰性服装,其作为一种专业的御寒服饰也很难被替代。
“冲锋衣和军大衣的流行,反映了消费者日趋理性的消费观念。”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应用经济系主任李然说,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外观和质量,更多的是看中产品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尤其对年轻消费者来说,他们更加注重产品的性价比。
某种程度上,对当下的年轻人来说,军大衣更能彰显个性化。“只要我不尴尬,冷的就是别人”,一个人穿是显眼包,两个人穿略显尴尬,一群人穿是引领潮流的时尚蜕变。不少网友也点赞军大衣:“物美价廉”“不比羽绒服差”“真的很暖和”完美体育官方网站。
冲锋衣和军大衣,又该如何承接这“泼天的富贵”?相关企业如何抓住“潮流”的变化?李然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产品创新。年轻人的消费观念愈加理性和成熟。以冲锋衣为例,除了在外观款式上紧跟潮流、打造爆款外,还可以通过引入新材料、新技术等手段提高产品的性能和舒适度,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差异化打造品牌。年轻消费者相对更愿意接受新鲜品牌,也更追求品牌差异化。品牌要找准自身所长,多层级触达消费者,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虽然很难说清到底有多少年轻人选择了军大衣,而且目前市面上出售的绝大多数军大衣并不是军品,主要是模仿65式军大衣的劳保用品,应该叫“劳保军大衣”。但是,这并不妨碍一些大学生花式整活,盯上爷爷辈儿的军大衣、奶奶辈儿的花棉袄。归根结底,是不“绒”易的羽绒服,先“辜负”了年轻人的冬季。
与成本端的变化相比,在流量时代,营销成本高企才是国产羽绒服变贵的主要推手。不少国产羽绒服品牌,为了走高端路线,铆足了劲拼营销、请明星、玩联名,一路把羽绒服的价格“卷”上了天。问题是,噱头炒得再热,真保暖才是硬道理。从电商销售数据看,售价过千的羽绒服,消费者并不买账。于是乎,有了军大衣、花棉袄的复古。
不过,如果将时针拨回几年前,彼时不少年轻人还在热衷买买买,将剁手能力标榜为彰显财富与成功的标签。贪慕虚荣、追求“伪精致”,让人陷入虚荣攀比、透支消费的恶性循环。时过境迁,现在年轻人的消费观返璞归真,用“人间清醒”的态度,理性捂紧钱袋子。
这届年轻人被指为越来越“抠”,向老一辈人看齐,学会精打细算过日子。各种打折、满减攻略熟稔于心;特种兵式旅游兴起,主打一个成本节约;蹭老年食堂、去夜校占座,到商场只逛不买,实现“市场调研式”逛街自由……年轻人的省省省,实则是拒绝为品牌不合理的溢价埋单,更在意商品的品质与实用。
法国学者安东尼·加卢佐在《制造消费者》一书中,描述过“被制造的消费者”的形象:“现代消费者在意的是一种符号,通过拥有一种东西来建立身份认同感。”或者说,年轻人的省省省,实则是拒绝为品牌不合理的溢价埋单,更在意商品的品质与实用。他们正在重构一种身份认同,减少冲动消费,购物前三省吾身,只买对的,不买贵的,倒也未必一定选择军大衣。